|
把“第一性原理”套用到检验检测行业,就是把一切操作、管理、判定回归到最根本、不可再分解的公理与逻辑上——即那些所有决策和流程都必须能从这些基石推出或被它们约束的原则。下面给出一套可直接应用于实验室、第三方检测机构和监管/质量体系的第一性原理,并列出每项的内涵、推论与可操作要点,便于在方法开发、管理决策与合规审查时检验是否“合格”。 一、计量可溯性(metrological traceability) 原理:所有测量结果应可追溯到国际/国家计量基准(SI或国家标准),有可验证的校准链与不确定度说明。 推论/要求:设备校准记录、校准证书链、核查周期、校准不确定度应纳入不确定度预算。 可操作:建立校准计划、保存证书、校准后验证(check standard)。 二、测量不确定度与表达真实可信度 原理:测量不是绝对真值,必须用不确定度(或置信区间)表达结果的可信范围。 推论:报告中不仅给数值,还要给不确定度、方法适用性、LOD/LOQ。 可操作:构建不确定度预算(Type A/B),使用复合不确定度计算并报告。 三、代表性与抽样正义(sampling) 原理:结论基于样本,样本必须能代表总体;抽样误差往往大于分析误差。 推论:抽样方案应有统计依据、记录采样方案与链条、控制样品降解与交叉污染。 可操作:制定抽样计划、记录采样条件、使用冷链/防污染包装。 四、方法验证/能力证明(accuracy, precision, specificity) 原理:方法必须经验证以证明对预期用途是合适的(准确性、精密度、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回收率)。 推论:按用途做方法验证或验证转移,使用质控样品、标准加入、矩阵加标、比对试验。 可操作:制定验证方案、记录结果、界定方法限制与适用范围。 五、公正性、独立性与透明性(impartiality) 原理:检测结论应不受经济、法律或其他利益影响;过程透明可追溯。 推论:冲突利益管理、对外报告须按事实与标准、不作未证实的解释。 可操作:利益申报、保密与独立性声明、审计与监督机制。 六、质量保证与持续改进(QA/QC, PDCA) 原理:通过体系化质控(内控、外比、能力验证)与持续改进保证长期可靠性。 推论:使用质控图(Levey‑Jennings)、参加能力验证、开展不符合项纠正与预防(CAPA)。 可操作:建立QC计划、定期评审、KPI监控与管理评审。 七、数据完整性与可审计性(data integrity) 原理:数据必须完整、准确、可追溯、受保护,任何修改应可被查。 推论:电子记录需有审计追踪、备份、访问控制与加密;纸质记录需签字/日期与保存策略。 可操作:实施LIMS/ELN、建立权限管理与备份策略、定期审计日志。 八、风险导向与以证据为本(risk-based, evidence-based) 原理:资源与控制按风险排序,决策基于数据和可检验的证据。 推论:优先控制高影响/高可能性的误差源,使用风险评估工具。 可操作:进行FMEA/Risk Assessment、根据风险调整检查频率与方法强度。 九、合规与标准化(法规与国际/国家标准) 原理:遵循公认标准(如ISO/IEC 17025、GLP、GMP)与法规,保证结果被承认与采信。 推论:体系文件、岗位职责、培训、记录管理必须满足规范要求。 可操作:建立与维护管理体系证书、内审与外部评审准备。 十、人与能力(competence) 原理:人员能力决定检测质量:培训、资格、持续评估是基础。 推论:岗位培训计划、能力评估、记录和替代人员计划不可或缺。 可操作:制定培训矩阵、开展技能考核与胜任力评估。 附:从第一性原理推导出的日常检查清单(快速版) 是否有最近的校准证书及校准不确定度? 方法是否有验证报告及适用范围?是否报告不确定度/LOD/LOQ? 抽样方案是否有记录并说明代表性?链条是否完好(Chain of custody)? 是否有内控与外部能力验证记录?质控图是否在控制界限内? 数据是否有审计追踪?有无未经记录的修改? 是否遵守相关法规/标准(ISO17025等)?是否有管理评审与纠正措施? 是否识别并管理利益冲突? |
- 上一篇:为什么流动相有时用甲醇有时用乙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