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梯度洗脱(gradient elution)是液相色谱中通过随时间改变流动相组成(通常是有机相比例)来优化分离的一种常用技术。下面给出要点、设计原则、常用参数、注意事项与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便于实际应用与优化。 基本概念与目的 定义:在一次色谱运行中按程序改变流动相中有机溶剂(或另一组分)比例,从弱洗脱(保留强)逐步变为强洗脱(促进强保留组分洗脱)。 目的:在单次运行中高效分离极性差异大的组分、缩短保留时间、提高峰容量并改善峰形,适合复杂样品和宽极性范围分析。 常用梯度类型 线性梯度(最常用):有机相比例随时间线性增加或减少。 等度-阶跃梯度(step):保持一段时间后快速跳变,适用于目标峰集中在某区段。 多段梯度:组合几个线性/阶跃段优化复杂样品的分段分离。 关键参数与设计原则 起始与终止条件(%B初始,%B终止):决定短保留和长保留组分的洗脱窗。常见:小分子反相从5–10% B到95% B;肽类常用2–40% ACN。 梯度时间(tG):从起始到终止所用时间。短梯度适用于快速筛样,长梯度提高分辨率。 梯度斜率(steepness):Δ%B / tG(%/min),也与柱体积和流速相关。一般斜率太陡分离差,太缓时间长。 流速(F)与柱体积(Vm):不同柱规格需按柱体积/流速调整梯度(保持相似的梯度“强度”)。常用做法:梯度时间与柱体积成比例缩放。 冲洗段(high %B)与再平衡(re-equilibration):结束后通常用高有机冲洗去除强保留物,再回到初始条件并保持足够时间使柱平衡(至少数个柱体积,经验值10柱体积或2–5分钟视柱而定)。 计算与缩放实用公式 梯度速率 = Δ%B / tG(%/min)。 梯度延迟体积(dwell volume或gradient delay)会导致仪器上报告的梯度开始时间与柱实际接收到的时间不同:Vdelay = F × tdelay。需在方法中校正或在不同系统间迁移方法时考虑。 若要在不同柱径/长度或流速之间等效缩放:保持梯度按“柱体积单位”比例缩放(tG_new ≈ tG_ref × (Vm_new / Vm_ref) × (F_ref / F_new))。 (Vm ≈ π r^2 L ε,ε为柱孔隙率) 常见实践建议(数字化) 初始%B常设为样品中最早洗脱的组分略低于可洗脱的最低有机含量(如5–10%)。 对小分子混合物:常用5–95% B / 10–30 min。 对肽或蛋白消化产物:常用2–40% ACN / 30–120 min以提高分辨率。 冲洗:在终点保持1–3 min高%B(或更长)以洗出强保留或脂类污染。 再平衡:至少10柱体积或方法中设定与起始条件等效的等待时间(UHPLC建议更严格)。 仪器与流动相注意事项 梯度泵和混合器需工作良好以保证比例准确性;小流量系统对延迟体积敏感。 使用可混溶、低吸光的溶剂和透明缓冲体系(LC–MS用挥发性盐如甲酸/乙酸/氨水),避免非挥发性盐造成柱与MS污染。 溶剂需脱气、过滤以避免气泡与噪音。 对检测器(如ELSD/RI)梯度会带来基线漂移或基线变化,选择适当检测器或用参考/基线校正。 LC–MS 特别注意 使用挥发性缓冲(甲酸、乙酸、甲酸铵等),避免三甲胺或磷酸盐等非挥发性组分。 梯度初始高水相(低有机)会在ESI中造成雾化/信号变化,注意起始溶剂强度与离子化效率的兼容。 在样品流入MS之前可将前段废液弃掉(divert valve),仅在目标洗脱窗口传送到MS以减少污染。 常见问题与排查 峰拖尾或峰形变差:检查起始/终止溶剂强度、进样溶剂与起始流动相是否不相容、柱污染或柱温问题。 基线漂移:溶剂吸光、缓冲盐溶度变化、脱气不充分或泵混合不均。 峰丢失或提前:梯度延迟体积或进样溶剂造成的溶媒效果;确认系统dwell volume并校正时间。 重现性差:再平衡不足、泵脉动、温度波动或样品吸附。 优化策略(实用步骤) 用标准混合物做快速线性梯度扫描(不同起始/终止/时间)观察分离窗口与峰容量。 若早期峰拥挤,可降低起始%B或增加前段流速/等度延长;若晚期峰保留过强,可加快梯度后半段或提高终点%B。 逐步细化:先粗调(时间尺度与%范围),再微调(斜率、中间阶跃、冲洗时间)。 |
- 上一篇: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