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象描述 色谱结果中某批次(或某几个)样品的“峰面积突然增大或减小”、出现重复性变差、鬼峰、或某些组分丢失等异常现象。 更换进样瓶/隔垫后,峰面积恢复正常或出现明显变化。 二、原理与可能原因 1. 进样瓶“吸附”或“析出”作用 进样瓶或隔垫材料本身存在“吸附作用”: 部分化合物特别是极性/疏水性/大分子,易被玻璃瓶或某种内涂材料吸附,导致浓度降低,峰面积降低,回收率变低。 隔垫材质残留物(如硅橡胶、PTFE等)可能与样品发生作用。 杂质“析出”污染: 进样瓶未清洗干净,有杂质或溶剂残留时,有可能析出干扰,导致鬼峰或者基线噪音增加。 部分进样瓶、隔垫在高温或强溶剂下溶出物进入样品,引起峰面积“意外增加”或多出异常峰。 2. 进样体积误差 进样瓶气密性不良、瓶口或隔垫老化,导致自动进样系统取样量不准确。 瓶内液位过低、进样针无法准确吸取到样品,也会导致峰面积减小且重现性差。 3. 进样瓶类型不匹配 普通玻璃与“琥珀色、内涂硅烷化、惰性衬里”等瓶型不匹配特定分析需求。 水溶液分析推荐玻璃内壁惰性处理;某些亲脂性物质分析需选用专用瓶;蛋白分析常用聚丙烯瓶,防止非特异性吸附。 4. 进样瓶老化、结晶物污染 反复使用的进样瓶表面有残留物、洗涤不净,影响样品准确性。 三、具体表现 峰面积异常突然放大/缩小,无规律波动。 空白样品、高浓度标准等出现异常曲线。 不同批次或不同品牌进样瓶测试,色谱重现性明显不同。 四、排查及典型案例 排查流程: 检查进样瓶批次、材质、品牌是否更换; 检查清洗方式是否达标,有无异味、颗粒等; 瓶中加纯溶剂空白上机,看有没有“鬼峰”或基线不稳; 更换新瓶、隔垫测试对比色谱响应变化; 检查进样体积,是否由液位或气密性导致。 典型案例: 有样品分析发现,用某品牌新买的进样瓶进样,峰面积普遍偏低,换回旧品牌后即刻恢复正常。经查新瓶未彻底清洗,瓶内微量添加剂导致主组分吸附。 高挥发性有机溶剂分析,使用普通隔垫导致逐批峰面积变小,换为PTFE/硅橡胶隔垫解决。 长时间分析蛋白类样品,普通玻璃瓶吸附蛋白或肽类,导致峰面积明显偏低,改用惰性处理瓶型改善。 五、建议与解决办法 选择合适进样瓶、隔垫材质:根据分析对象特点(极性、亲水/亲脂、蛋白/小分子)科学选择进样瓶,如内壁惰性化、琥珀色避光、防吸附专用瓶等。 进样瓶使用前须彻底清洗:新瓶第一次使用建议用超声波+纯溶剂处理,防止添加剂残留。 检查隔垫匹配性及状态:老化、掉屑、配合不紧密的隔垫容易造成进样不准或杂质析出。 进样前确保液面合适且无气泡:避免抽不到液体或偶尔吸入气体导致体积不准。 出峰面积异常时及时更换验证:如怀疑瓶问题,直接换全新瓶/隔垫,并做对照试验,可迅速排除错误。 做空白样本实验:加溶剂不上样,检测有无鬼峰或异常响应。 |
- 上一篇:标准溶液配置和标定的区别
- 下一篇:如果装填出高柱效的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