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出限和测定限是分析化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定义、用途和计算方法上都有所不同。以下是关于检出限和测定限的详细区分:
### 一、定义
1. **检出限**:检出限是指某特定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度内可从样品中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所谓“检出”是指定性检出,即判定样品中存有浓度高于空白的待测物质。检出限是表征分析方法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反映了分析方法对低浓度待测物质的敏感程度。 2. **测定限**:测定限分为测定下限和测定上限。测定下限是指在测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用特定方法能够准确地定量测定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量;测定上限是指在测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用特定方法能够准确地定量测定待测物质的最大浓度或量。测定限是定量分析时的测定指标,它反映了分析方法能够准确测定的待测物质的浓度范围。
### 二、用途
1. **检出限**:检出限主要用于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待测物质,即定性分析。当样品中的待测物质浓度高于检出限时,可以认为样品中存在该待测物质。 2. **测定限**:测定限则用于定量分析,即确定样品中待测物质的准确浓度。在测定限范围内,分析方法能够准确、可靠地测定待测物质的浓度。
### 三、计算方法
1. **检出限的计算方法**:
* 在《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监测操作指南》中规定,给定置信水平为95%时,样品测定值与零浓度样品的测定值有显著性差异即为检出限。这里的零浓度样品是不含待测物质的样品。计算公式为:D.L = 4.6σ,其中σ为空白平行测定(批内)标准偏差。 * 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对分析方法的检出限也有规定。在与分析实际样品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做不加入被测组分的重复测定(即空白试验),测定次数尽可能多(试验次数至少为20次)。算出空白观测值的平均值Xb和标准偏差Sb。与XL-Xb(即K’Sb)相应的浓度或量即为检出限。计算公式为:D.L = (XL-Xb)/K = k’Sb/K,其中k为方法的灵敏度(即校准曲线的斜率),K’为根据置信水平选择的系数。 * 其他方法如美国EPASW-846、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等也有各自的检出限计算方法。
2. **测定限的计算方法**:
* 测定下限通常通过重复测定低浓度样品来评估数据的可靠性,并确定能够满足预定精密度和准确度要求的最低浓度。 * 测定上限则根据分析方法的线性范围、仪器响应等因素来确定。
### 四、关系与区别
1. **关系**:检出限和测定限都是表征分析方法性能的重要参数,它们共同决定了分析方法能够准确测定的待测物质的浓度范围。在实际应用中,只有当样品中的待测物质浓度高于检出限且低于测定上限时,才能用该分析方法进行准确测定。 2. **区别**:检出限主要用于定性分析,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待测物质;而测定限则用于定量分析,确定样品中待测物质的准确浓度。此外,检出限的计算方法通常基于空白试验和标准偏差等统计参数;而测定限的计算则需要考虑分析方法的线性范围、仪器响应、精密度和准确度等因素。
综上所述,检出限和测定限在分析化学中具有不同的定义、用途和计算方法。了解并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对于准确评估分析方法的性能和进行可靠的分析测试至关重要。 |
- 上一篇:紫外分光光度计使用指南